您的位置:首页 >精选知识 >正文

发现新的鼻咽癌亚型和Epstein Barr病毒相关免疫抑制

摘要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系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的EB病毒亚型(EBV)阳性鼻咽癌(NPC)和EBV相关免疫抑制在肿瘤微环境(TME)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系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的EB病毒亚型(EBV)阳性鼻咽癌(NPC)和EBV相关免疫抑制在肿瘤微环境(TME) 中。

这些发现为传统的 NPC 发病机制模型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强调了 TME 中 EBV 特异性交流作为 NPC 的潜在治疗靶点。该研究已发表在eBioMedicine 上。

鼻咽癌在东南亚地区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广东和香港地区。由于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罕见性,对 NPC 的研究严重依赖于当地的研究团队,其发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

在香港,鼻咽癌是 20 至 44 岁男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发病率在男性中排名第 8 位。令人吃惊的是,在 95% 的香港病例中检测到了 EB 病毒。透彻了解 NPC 的发病机制,尤其是 EBV 的作用,对于推进这种致命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并且是该领域的一个活跃研究课题。

研究团队使用尖端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全面解码从 NPC 患者身上解剖的肿瘤的表观遗传学。EBV+NPC 被认为因全局 DNA 超甲基化而大量失调,这种现象表示癌细胞内 DNA 序列上甲基的大规模增加。

这些甲基的功能就像一个“关闭开关”,可以使保护细胞免于变成肿瘤的肿瘤抑制因子失活,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此外,在被认为与 EBV 相关的非 EBV 癌症类型中很少观察到全局 DNA 高甲基化,并且是 NPC 发病机制中的关键步骤。

研究小组发现,与普遍认为的相反,20% 的 NPC 病例的特征是整体 DNA 低甲基化,这是指癌细胞中 DNA 序列上甲基的大规模减少。该研究还发现,EBV 可能会重新编程癌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通讯,从而保护癌细胞不被免疫系统破坏。

“通常被 EBV 感染的 NPC 肿瘤具有独特的甲基化模式。这一发现并未得到 NPC 发育模型的充分认可。当在 NPC 发病过程中发生全局 DNA 低甲基化时,它是否作为替代途径出现在一部分患者及其中预测患者的生存、临床特征和对治疗的反应的潜力对于了解 NPC 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至关重要,”香港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系助理教授戴伟博士说。

港大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系名誉教授 Maria Li Lung 教授补充说:“由于免疫抑制性细胞间通讯与 EBV 相关,这些通讯对肿瘤具有高度特异性,可能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NPC 中的目标和生物标志物。

“我们现正设计实验,探讨这种可行性,并了解鼻咽癌亚型的临床影响。我们希望这项工作能对香港的鼻咽癌患者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