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选知识 >正文

重新审视青藏高原东北部第三纪中期隆升机制

摘要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魏红红博士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刚刚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了关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中第三纪抬升机制的研究。许多机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魏红红博士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刚刚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了关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中第三纪抬升机制的研究。

许多机制已经被提出来解释今天西藏东北部地形的形成,它表现为由高原、山脉和不同规模的盆地组成的马赛克,如可可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和许多山间盆地。以前的大部分工作将西藏东北部的地形发展归因于地壳收缩。然而,它仍然令人困惑地壳在整个新生代是如何变形的。

综合现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质观测资料,证实可可西里和西秦岭自~27 Ma以来经历了地表隆升和大面积夷平。分隔古近纪和新近纪地层的明显地层断裂或不整合记录了隆升事件。地表隆起以前归因于第三纪中期的地壳收缩。但本研究揭示了西秦岭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基本平行,从而否定了该地区前新近纪地壳收缩的假设。同样有趣的是柴达木盆地古近纪-新近纪不间断的演替,表明第三纪中期持续沉降和沉积。明显地,

中新世发生了剧烈的火山喷发,岩浆来源于中下地壳和地幔。火山活动仅发生在可可西里和西秦岭,而柴达木盆地没有火山岩。提出了各种模型来解释不同类型岩浆的产生,但现有的解释很难调和不同构造过程的同时发生。

地壳垂直运动和火山喷发在时空上的重合表明这两个过程应该由相同的机制控制。这项研究提出,小规模的边缘驱动地幔对流可能一直在从造山带和克拉通域过渡时运行。对流是由于较厚的克拉通岩石圈对向北软流圈流动的阻力而产生的。这种机制为一些突出的地质现象提供了令人满意的解释。边缘驱动对流导致软流圈热物质上涌,不仅使地壳垂直抬升,还引发了可可西里和西秦岭造山区岩石圈的岩浆作用。柴达木盆地克拉通岩石圈较厚,避免了对流作用。

大约 15 Ma 时,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壳缩短和增厚占主导地位,构造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柴达木盆地第三纪地层的褶皱和断层以及周围山脉的快速上升。青藏高原内部的重力坍塌和扩张可能是晚新生代水平构造推动导致周边地区上地壳收缩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