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汤(四季养生)
关于四季养生汤,四季养生不少朋友还不清楚,今天小二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2、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3、简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
4、四时养生,也即指四季养生,是指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调养护理的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5、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6、”书中还根据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养生细则,为四时养生理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7、后世医家又继承和发展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使之在促进人们健康长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8、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9、(一)四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四时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在治病时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天气变化情况,在预防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10、(二)四时养生的内涵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
11、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
12、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3、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
14、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15、”“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16、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17、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
18、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
19、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20、天人相应的养生观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也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
21、而对于人类生存最为相关的莫过于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变化了。
22、日月变化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23、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
24、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
25、四季更替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
26、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
27、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28、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
29、2、形神合一的养生观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
30、神寓于形,形统于神。
31、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32、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
33、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
34、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
35、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遵生八笺》)。
36、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三者是不可分离的,它的盛衰直接体现人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状态。
37、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38、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乃精之所化,精为气之本。
39、神,是指精神意识状态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动之外观。
40、有精则有神,神是五脏六腑、先后天精气与人体最高主宰活动的具体表现。
41、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42、《寿亲养老新书》曾对精、气、神三者关系进行了概括:“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
43、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
44、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保养精气,达到精气神的协调统一。
45、3、动态平衡的养生观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
46、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
47、阴阳平衡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疾病的前提。
48、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
49、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
50、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51、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不生。
52、气血平衡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
53、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
54、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55、(三)四季养生的原则祖国医学在四季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法颇多。
56、究其基本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顺应自然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
57、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58、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
59、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
60、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
61、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
62、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
63、2、形神共养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
64、故养神既可以保,保形亦可以摄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
65、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一。
66、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
67、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
68、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
69、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70、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
71、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72、所以,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暴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73、这样,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均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74、3、动静结合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既倡导“养身莫善于动”,又认为“养静为摄生之首务”(《老老恒言》)。
75、因此,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76、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方面。
77、中医学历来重视“动”在养生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保生铭》),“一身动则一身强”(《四存编》)。
78、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运动法。
79、诸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
80、坚持这些健身运动,可以畅气机、通气血、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81、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机体充满活力,从而延缓各器官的衰老。
82、静,又称“清静”,包括精神上的清静和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是与“动”相对而言,在中医养生学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83、气功中的静功一般没有肢体的运动,它通过一定的体态姿式,特定的呼吸方法及特定的意念活动,在 “静”的状态下,进行内部的自我锻炼和调节,从而达到对机体“调整”、“修复”和“建设”的目的,静功在气功锻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84、《经史百家医录》中指出:“能察动静作息之机,自无过与不及之衍”。
85、即指“动”和“静”都要适度,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
86、如《黄帝内经》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87、”因此,勤运动,要注意适度;勤用脑,要思而不怠。
88、动而不至大疲,静而不至过逸。
89、总之,动和静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养生防病、益寿延年,就必须心体互用,劳逸结合,动静并施,不可偏废。
90、总之,人们必须“顺时养生”,去适应自然;同时,又要利用自然,为我所用。
91、只有这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92、多吃水果 多吃菜。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