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观书有感其一(朱熹观书有感)
关于朱熹观书有感其一,朱熹观书有感不少朋友还不清楚,今天小二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观书有感(其一) 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4、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5、(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6、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7、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8、观书有感(其一) 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0、【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11、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12、(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13、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14、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15、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16、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17、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18、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
19、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
20、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
21、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22、编辑本段作品原文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①一鉴②开,天光③云影共徘徊。
23、 问渠④那得清如许?为⑤有源头活水来。
24、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⑥巨舰一毛轻。
25、 向来⑦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⑧自在行。
26、编辑本段注释译文词语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7、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28、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9、”鉴:镜。
30、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31、 ②鉴:古代的镜子。
32、 ③“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33、徘徊:移动。
34、 ④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35、那(nǎ)得:怎么会。
36、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37、清如许:这样清澈。
38、如许:如此,这样。
39、 ⑤为:因为。
40、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41、 ⑥“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42、一毛轻:像羽毛一般轻盈。
43、 ⑦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44、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45、 ⑧中流:江心。
46、引(那通 哪) 。
47、 诗词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
48、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49、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50、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由自在地顺漂。
51、编辑本段作品鉴赏诗词鉴赏 历史评价 无甚多,但为后人学习的经典材料。
52、文字赏析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
53、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54、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55、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
5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57、“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58、“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59、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60、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61、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62、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63、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64、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5、”“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66、“问渠”就是“问它”。
67、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68、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69、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70、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71、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72、“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73、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74、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75、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76、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77、“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
78、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79、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
80、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81、“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
82、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83、“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84、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85、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86、后世影响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
87、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
88、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89、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90、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91、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92、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93、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94、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95、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6、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
97、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
98、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